嗅覺靈敏
精神力量必須領先于財富
連凱:前一陣有篇文章比較火,說的是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樓上,有一位溫州商人用敏銳的嗅覺救了全家。
去年12月,黃先生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傳聞,其中一個來自醫(yī)院,他第一時間產生了很高的警惕性。從12月31日起,他就讓家里人出門戴上口罩。
到了1月1日,海鮮市場整頓休市,他天天去圍觀底下怎樣整頓衛(wèi)生,從而打聽新消息。1月6日,黃先生聽說幾家商戶被感染,已經住院了,他的警惕性更加提升,并重新審視之前的傳言。
這時他和老婆除了送兒子上學以外,通通待在家里不出門。而當時的武漢基本上沒有人戴口罩。上學路上孩子問爸爸,為什么要戴口罩,別人都沒有戴。他說得很清楚:你不要管別人,自己戴好口罩。
1月19日晚上,他覺得不能再等了,雖然第二天他孩子還要考試,他也有生意,但是他決定連夜訂票,馬上趕回溫州。在飛機上,空姐悄悄對他說,你們一家防護措施做得真好,我也想戴口罩,可是現在不允許。
然后,1月23日,武漢“封城”。
如果這是一個抉擇,黃先生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行動呢?
他具備生存最重要的一個素質——靈敏的嗅覺。有句話講得非常好:最大的危險就是你身處危險之中,卻不知道危險的存在。
我馬上想起巴菲特說過:當你進入任何一個牌局,如果沒有發(fā)現某一個人是傻瓜的話,那么很危險,這個傻瓜很可能就是你。
如果反映在資本市場上,你必須要非常清晰:這個市場的主導力量是誰,它的跟隨者是誰,誰是韭菜。在不同的經濟階段、不同的政策環(huán)境、不同的行業(yè)、不同的生意經里,你的對手是不同的。
怎么判斷自己在危險之中?這涉及到保持嗅覺敏銳的幾個要素:
● 必須擁有不同質、多方面、獨立的信息源
黃先生有很多朋友圈信息,他也天天看報紙、電視,擁有不同的獨立的信息源非常重要的。獨立信息源是指它的內容必須是彼此獨立的。
那些相互抄來抄去的自媒體就不是獨立的,即使被轉發(fā)了1000次,你擁有1000個公眾號,對你來講也只是一個信息源,而且是極其不靠譜的。
在投資的時候,為什么要買這個,可能第一信息源來自親朋好友,他買了這個股票和理財產品;或者客戶經理給你準確推薦了這個東西,我們關系一直還不錯,我很信任他,所以決定買。這是第一信息源,但光有這個信息源往往會釀成大錯。
另外的信息源在哪兒呢?去看看媒體的報道,看看公眾號對這個企業(yè)、理財產品、發(fā)產品公司的評價。再細心一點的人會去看被投企業(yè)的年報。如果是投資股票,看它所有正式發(fā)布的被審計的信息。
2002年有一個大牛股叫藍田股份,業(yè)績非常好,每年公告都是如此。但有人竟質疑為什么一個農業(yè)股有那么高的利潤?最終我的合作伙伴戳穿了它,非常有力的數據來自電力部門。這么大的農產品養(yǎng)殖基地,上游的電力部門反映它的用電量非常少。這就叫不同質的多方面的獨立的信息源。
● 反脆弱,做好最壞的打算
疫情進一步變壞或者變好的概率都存在。變壞對于當時來講也許是小概率事件,但是一旦發(fā)生了這個小概率事件,后果的嚴重性遠遠大于第二天黃先生孩子的課程和他的生意,所以他非常清晰生活的短板和最脆弱之處在哪。
巴菲特在一次演講中說:如果做某一件事,會有一絲的可能性摧毀你,那么去做一定是非常糟糕的主意。
他又打了一個比方:有一把6個彈孔的左輪手槍,里面只有一顆子彈,給你2000萬,你愿意拿它朝自己開一槍嗎?也就是說你有5/6的概率活下來。他自己的答案是,無論給我多少錢,都絕不會,哪怕概率是1/100。
請注意,巴菲特不是年紀大了、有錢以后才這樣的,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養(yǎng)成了這么思考問題的習慣。
換句話說,你的思維方式、精神力量必須領先于財富。
● 逆向行動力
你會發(fā)現第一關最難,因為你會被質疑。你有可能被烏合之眾取笑,萬一你錯了呢?
我想黃先生應該想得很清楚,如果他做錯了,最多就被別人取笑一下,失去某些賺錢的機會、某些孩子成長的所謂機會。但是對比他做對的結果,這些多賺點兒錢的機會真的很重要嗎?
用風險衡量財富
走得太快,別忘了最初的夢想
曾祥霞:財富管理的知識看多了,讓我不由得去思考一些問題。
● 創(chuàng)造財富的目的是什么?
對于多數人來講,創(chuàng)造財富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。
有一對夫妻拼命工作掙錢,買了一棟海景別墅,結果兩人為了還貸依然每天早出晚歸。而他們家的保姆每天做完家務,抱著家里的貓在陽臺曬太陽,面朝大海、春暖花開……
有些時候走得太快了,往往會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。有些人并沒有在享受財富,而是被財富綁架。
● 財富的源泉是什么?
經營公司的人可能永遠覺得現金流不夠用。這次疫情下,要不要給員工繼續(xù)發(fā)工資呢?疫情后,我又該如何開拓市場,讓財富源泉重新流出?
《稀缺》這本書告訴我們,稀缺資源會導致我們產生一種稀缺心態(tài),它控制了我們的注意力,從而“降低金子的帶寬”。我們的視野會變窄,陷入管窺,降低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執(zhí)行能力。
創(chuàng)造財富,必須從稀缺的陷阱里逃出來。要管理好稀缺資源,在有富余的時候建立一個緩沖池,存一些錢。不要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,減少一些利益不大的時間花費。減少一些沒必要的開支。
● 財富用什么來衡量?
是用貨幣衡量,還是用時間、購買力、資產來衡量?
在財富管理的角度來看,財富是用風險衡量的。不在于你累計創(chuàng)造了多少財富,而在于你的資產存在多少風險,是否能夠隔離風險、消化風險。
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》一文在2018年初刷屏,作者的岳父從一個小小的感冒到感染未知的流感病毒,最后發(fā)展到肺炎,結果還是沒有逃脫陰陽兩隔的結局。
為了防止家庭正常的健康現金流因為人身風險而被迫斷掉,最好的方式是提前做好風險管理,防患于未然。
我們經常聽人說: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,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,要詩和遠方。但是如何去實現呢?是否具備了說走就走的底氣?是否建立了一個品質生產的現金流?是在為錢而工作,還是錢在為你而工作,還是說兩者兼有?有沒有建立一些被動收入的體系?
另外,企業(yè)家在一心創(chuàng)富的時候,可能對于家庭的私人財富關注得不多。有可能因為企業(yè)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,比如債務擔保代持、股權結構經營等風險,而使家庭的財富遭遇毀滅性的打擊。
反過來,他的婚姻、人身風險,同樣也會對企業(yè)的經營造成很大的影響,甚至導致危機的出現。
以往狹義的風險更多的是生老病死殘,但對于現在的很多高凈值客戶,在企業(yè)、經營、婚姻、財富傳承過程中,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。我們是不是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措施,將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我們活著的質量。
那一波中國機會
她提前做好了準備
陳治平:剛剛過去的4次熔斷讓我強烈地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味道。那年,我在一家國際投資銀行在香港的亞洲總部工作。當時我在電視里突然看到雷曼可能要破產,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。
當時,我和一個同行交流,她負責一家最大的國際投行的亞洲科技行業(yè)交易。我問她,你這么年輕,怎么能夠當上科技組的負責人呢?
她說,2000年初那一波互聯網泡沫的時候,她剛剛加入投行在美國的總部。很快,美國一直股市下跌,很多科技股基本上爆倉。沒有辦法,為了不被裁員,她愿意挪到香港,來亞洲的分支機構繼續(xù)工作。那時亞洲也沒有什么事情,如果美國科技行業(yè)都不行了,亞洲剛起步,也沒事。
而她因為有美國的經歷,就打電話給那時所有的VC、創(chuàng)業(yè)企業(yè),分享她在美國看到的經驗,以及在這家國際投行里的一些資源。反而在那個最危險的時候,她建立了非常好的科技行業(yè)人脈。
等整個行業(yè)起來的時候,她一把抓住機會。因為她已經跟這些即將上市的科技公司企業(yè)家成為了朋友。這個時候她去做覆蓋,比在那時趕緊沖上去做覆蓋的投資銀行有利得多。
當時,中國有一批高科技企業(yè),包括教育、太陽能,都去美國上市了,這是那一波的中國機會。但是如果你沒有提前做好準備,很可能只是在看、在參與,而不能更好地在機會中主動做好準備。
這也是所謂的逆向思維、前瞻性思維。在過度擔心甚至借酒澆愁的時候,其實你可以為即將到來的機會做更多準備,一定不要被脆弱的情緒耽誤。